刍议苏区精神
吴锡超
2005年至今,国防大学教授黄宏少将主编了“弘扬革命精神系列丛书”,并在书中注明该丛书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古田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张家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9本。
笔者是闽西人,也在福建古田从事党史研究工作,当然也为家乡的革命精神能够被党史权威推崇而感到自豪。但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和开展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中国“革命精神”系列里没有伟大的苏区精神是一个不完整的。
一、苏区精神的提出
早在2001年,江西著名党史专家余伯流、凌步机在合著《中央苏区史》时,最早使用“苏区精神”这个概念,并对其基本内涵作了初步的阐述。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⑴这些,都说明苏区精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文心理形态。
开篇曾提到,黄宏教授版的中国“革命精神”系列没有包括苏区精神,其实,另一位著名的教授版的中国“革命精神”系列也没有包括苏区精神。
2006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讲师团团长李江源教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党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赞》一书,并在《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年10期刊发了论文《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文中列举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14种。⑵
笔者曾经详读他们的著作,赞同他们关于“革命精神”的立论;同时认为也许是缺乏苏区精神的资源信息,或者是苏区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久而“藏在深闺无人知”等缘故,他们没有将苏区精神列入其中;更认为,作为人文心理状态的精华,中国的“革命精神”系列中应该有苏区精神的一席之地。
二、苏区精神的立论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以说,立论标准正确与否,是一种精神能否站得住脚的前提。目前,各种说法的“精神”都有,似是而非,良莠不齐。笔者认为,革命精神首先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必须有一定的内涵,必须有进步的人文精神的共同点和自己的特点,必须代表了那一个时代的先进的人文心理倾向,必须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立论标准可以按照历史事件(如长征精神)、杰出人物(如雷锋精神)、特定地域(如延安精神)、精神风貌(如载人航天精神)分为四类。与其他“精神”概念相比,苏区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同时具备了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其“精神”的立论标准是根据特定地域来确定的,跟井冈山精神可以视为同一类型。
三、苏区精神的形成过程
任何精神体系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⑶伟大的时代必将造就伟大的精神。苏区精神的产生和形成也不另外,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特定的时代条件、社会条件、理论条件、阶级基础(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
我们立论苏区精神,首先要看苏区的革命实践究竟有哪些主要内容,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给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中提出,红军的根本任务是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自身组织;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同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的任务,并将三大任务教育作为红军政治训练的重要内容。⑷
红军的三大任务,也基本上概括了苏区的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工农武装,进行土地革命,成立苏维埃政府,进行苏区全方位的建设。这是所有苏区存在的普遍现象。而苏区精神就是在这些革命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的高度提炼和抽象概括。
四、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苏区革命实践决定了苏区精神的内容。苏区精神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文精神系统,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1、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革命传统
大革命失败以后,一片白色恐怖笼罩着全中国。但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革命传统使中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顽强地站起来,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八七”会议进行了总动员;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如火如荼;打破了四次反革命“围剿”;长征前夕,工农红军发展到30多万人。
历时两年的长征,红军转战14省,平均日行军37公里,渡过的大河有22条,翻越的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而中央红军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天险,智取遵义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白雪皑皑的夹金山,穿过茫茫的草地,激战腊子口,会师吴起镇,由86000余人锐减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时的30000余人,何其悲壮!
可以说,正是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革命传统,才使中国革命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历史已经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注重调查,联系群众的干部作风
在苏区形成期间,苏区军民多次对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抵制;在遭受挫折后能适时改变,作出正确决策;在土地革命、肃反等斗争中改变一些“左”的做法,按照实际情况来开展,特别是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亲自开展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为土地革命提供依据,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⑸和反对“本本主义”⑹的著名论断。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⑺这首脍灸人口的山歌,传遍苏区,正是当年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苏区军民,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形成了注重调查、联系群众的干部作风,涌现了“中央苏区模范县”江西省兴国县、“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等不少模范县、区、乡,得到苏区人民的衷心拥护。
3、治国理政,注重建设的执政理念
苏区军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不仅善于建设一个新家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⑻中国共产党人带领苏区广大军民怀着这样的爱国情感,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英勇反抗腐朽的反动统治,建立自己的红色中国,打破敌人残酷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如前文所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遍布全国10个省231多个县,总面积约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910万。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我们党开始了建立全国性红色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它不仅为以后各个历史时期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而且在当时就开始了治国理政、注重建设的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
除了频繁的革命战争,苏区军民还进行各级苏维埃政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成立和运转,开展党的建设、土地革命、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法制建设以及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中央苏区的赣东北省委、兴国县委、长冈乡苏、才溪乡苏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⑼,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表彰。这既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提出的“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⑽的极大成功,更是苏区精神内涵中执政理念的伟大胜利。
即使是在长征结束顺利达到陕北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局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审时度势,始终秉承“治国——爱国”的理念,不计前嫌,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
综上所述,苏区精神包括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革命传统;注重调查,联系群众的干部作风;治国理政,注重建设的执政理念这三大方面的内容,是民族精神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苏区那个特殊环境的集中体现,成为我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强大政治优势和思想武器,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对当时乃至今后的革命历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苏区精神形成于苏区肥沃的革命实践土壤,又支撑着苏区军民挺过严峻的白色恐怖、突破重重的经济封锁、打破残酷的军事“围剿”、完成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把握复杂的革命形势、应对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它与井冈山精神、古田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任何溢美之词用于苏区精神都不为过。
注释:
⑴许军《开创宣传工作新局面——肖毅陪同李长春在瑞金考察》,《赣南日报》2003年12月16日第一版。
⑵李江源《党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赞》,重庆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目录。
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央编译局编译,中华书局2003年2月版。
⑷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⑸⑹⑼⑽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⑺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编《红色歌谣》,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⑻杜甫《春望》,蘅塘退士(清)编《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2006年1月出版。
版权所有:古田会议纪念馆 闽ICP备2021012075号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古田路85号
电话:0597-3641143 业务联系电话:0597-3641143 闽公网安备 35082302000102号 中文域名:古田会议纪念馆.公益